- · 中国劳动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- · 《中国劳动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《中国劳动》期刊栏目设[01/26]
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要下“实”功夫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5.课程实施保障要“实” 确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落地时落实落细,必须坚持目标导向,切实增强课程目标意识,深刻把握课程目标内涵,在遵循劳动课
5.课程实施保障要“实”
确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落地时落实落细,必须坚持目标导向,切实增强课程目标意识,深刻把握课程目标内涵,在遵循劳动课程总目标和各学段具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,从目标出发,系统分析、精心设计,实施“精准滴灌”。从劳动课程的项目设计、项目安排、过程指导,到劳动周的设置,都要确保有具体课程目标的引领,避免笼统、空泛和单一。例如,在劳动课程的项目设计上,要制定清晰明确的项目目标,在目标引领下选择适宜的项目内容、确定劳动场域、明确项目过程、提炼操作方法等。在劳动周的课程设计上,也要注重课程目标引领,在劳动任务的持续性推进中,充分体现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劳动精神的培养,确保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劳动课程学习后达成目标要求。
课程评价对促进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、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。针对以往因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缺失,无法对劳动课程实施进行有效评价的现象,课程标准明确了劳动课程评价要遵循导向性、发展性和系统性三个基本原则,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。课程评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,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安排的反馈、诊断与促进功能,整体、系统地进行评价。
2.课程实施内容要“实”
在确立课程目标基础上,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提出了系统化的课程内容结构,不仅明确了“为什么教”,还强调了“教什么”“教到什么程度”。围绕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,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了清洁与卫生、整理与收纳、烹饪与营养、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、农业生产劳动、传统工艺制作、工业生产劳动、新技术体验与应用、现代服务业劳动、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十个任务群,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。针对每个学段、每个任务群,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“内容要求”“素养表现”和“活动建议”。
教师是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关键。针对劳动课程内容丰富、涉及面广,场地开放、分散,教师来源多样、指导方式灵活等特点,课程标准特别对劳动课程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高标准、严要求。
为此,要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,将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贯穿于劳动课程实施始终,评价内容要紧扣课程目标、内容和劳动素养要求,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表现出的劳动素养水平。例如,针对具体的劳动学习与实践,日常生活劳动可以用劳动清单、生产劳动可以用劳动任务单、服务性劳动可以用劳动档案袋为主要评价工具进行评价。阶段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,差异化设置劳动课评价内容。例如,1~2年级侧重评价学生劳动意识的建立、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;3~6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观念、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;7~9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能力的提升、劳动品质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养,以及设计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等。要重视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,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,又要发挥教师、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的作用,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,通过评价的积极引导,促进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。
一分部署九分落实,确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落地落实落细,必须强化劳动课程实施管理,在课程目标、课程内容、师资力量、效果评价、保障体系等方面下“实”功夫,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在课程标准引领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。
本文转自:光明日报
文章来源:《中国劳动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ld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0/2095.html